本套装共20册,分别为: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全书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二十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至近代报纸杂志、统计报道,无不详为选辑,共得六百余种之多。阐述中国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抉择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勖勉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国佛教研究史》收录作者二十余篇有关佛教及佛教与西域、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一些佛学名篇的说解的文章,对中国的佛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讲述了明朝末年至中华民国初年(1623~1923)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史。作者在书中概括300年学术发展的总趋势,认为这个“时代思潮”是对宋元明三朝 “明心见性” “道学”的批判;是再开一个更切实更伟大时代的“先驱”;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其“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中国伦理学史》该书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及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各家的伦理学说,辨析其优长与缺失,审度其弃取与抑扬,既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又合情合理,褒贬有度。
《中国教育史》分期介绍了上自唐虞下迄民国我国各时期的教育概况、教育制度、教育家及其学说,共65章。该书于1934年7月完成,经王世杰、胡适、郑振铎、蔡元培等学者审定,曾作为《大学丛书》之一。
《清朝全史(上下册)》全书共84章,记述了自满洲部族起源迄宣统帝退位整个清代的历史,正治、经济、文化、边政、外交诸事俱备,是清亡后第一部完整的清史著作。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下册)》总结了文学观念的历史进步,将文学分为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及说唱民间文学,基本确立了古典文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作者注重版本之学,不遗余力搜集古典文献,尤其在戏曲、小说、版画、弹词、宝卷方面,为古典文学学科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并提供了深厚的文献基础。
《中国俗文学史》以简练扼要的语言,论述了民间口传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在民俗中的影响和流传存在的价值。该著不仅在资料占有上无与伦比,而且在观点上自成一说,发人所未发,标志着他的民间文学—俗文学思想进入成熟的时期。
《中国画学全史》全书以史为主线,从概况、画迹、画家、画论四个方面分实用、礼教、宗教化、文学化四期详尽介绍了中国历代的绘画。此书观点独到,内容充实,资料极为丰富。
《中国小说史》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小说产生的历史渊源作了一番细致的梳理,以先秦、魏晋、隋唐、宋元、明代、清朝等几个年代为重点,最晚写到民国。作者学术视野开阔,广采博识,眼光独到。
《中国风俗史(外一种)》全书分四编:浑朴时代(上古至西周),驳杂时代(东周至两汉),浮靡时代(也叫浊乱时代,从魏晋南北朝至五代),由浮靡而趋敦朴时代(宋至明),对中国古代风俗大体理出了一个轮廓。
《中华二千年史(全四册)》自问世以来就在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今天,该书仍是青年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读之书,读其书必知其人,以上分析如能于人们了解,认识该书旨趣有所补益,也就达到目的了。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该书可说汇集了胡适通俗小说研究的大多数重要成果,问世后颇受文化学术界和读者欢迎。其中有些观点和研究方法,具有颇为突出的创新性,影响深远。
《吕著中国通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文化史,系统地叙述了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正治制度及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互相关系及特点;下编为正治史,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历史的变革。